close
IRVING PENN
AVEDON
STEVEN MEISEL

(一)精雕細刻一絲不苟的攝影家——歐文•佩恩(Irving•Penn)
佩恩1917年生於美國新澤西州,17歲時就讀幹費城博物館開辦的工藝美術學校。在這裏他遇到了一個好老師——著名美術設計家阿列克賽•波洛多維奇(Alexey Brodovitch)。波洛多維奇挺喜歡這個小夥子,為了對他進行培養和鍛煉,讓他利用暑假到時裝雜誌《哈潑市場》工作。

1938年從美術學校畢業後,佩恩到紐約從事了一段時間的商業攝影工作。1939年他拍攝的一幅靜物照片被一本雜誌採用作為封面,成為他日後光彩四溢攝影事業的開端。1943年佩恩被《時尚》雜誌的美術指導亞歷山大•利伯曼(Alexander.Liberman)聘用為專職攝影師後,他的才華得到了進一步的發揮.他一掃當時時裝攝影中的陳規俗套,開闢了一片風格清新、個性鮮明的新天地。

在美國攝影界,佩恩自始至終貫徹著他在攝影上精雕細刻、一絲不苟的“完美主義”。對於任何形象的刻畫全都力求細膩入微。《IPC攝影百科全書》在介紹佩恩時,就曾這樣評價:“協調的佈局、嚴格的構圖、細膩的布光和豐富的影調,是佩恩始終如一的傾向。”利伯曼甚至說:“任何一張照片,如果出自佩恩之手,那就肯定是一幅傑作”。

為了在拍攝時得到精神上的高度集中和專一,佩恩喜歡在絕對寂靜的環境中工作。他喜歡在安詳的心態中拍攝安詳的神態和動態。

在他工作時,電話被切斷;在場者被要求儘量少說話少交談;給助手的指令用一種幾乎是竊竊私語的語調來發佈……

整個攝影室裏彌漫著一種令人肅然起敬的氣氛,只有一次又一次快門的開啟聲不斷地打破這種近乎神聖的寂靜。

跟許多攝影工作室總是塞滿了各種各樣佈景和道具的情況相反,佩恩的攝影室簡潔而又空曠。他把影室中的牆壁、地板、櫥櫃……全都刷成灰色。他認為中性灰是最能適應各色人等的影調。

佩恩有兩間攝影室。一間裝有24盞800瓦/秒的電子閃光燈;另一間裝有兩排共60盞泛光燈。其中的一排是為了模擬日光效果,另一排則用來照明背景。這兩排泛光燈都備有可裝卸的紗罩,用以調劑光質的軟硬。

他雇了4名助手,一人負責文秘和對外聯絡,一人管理財務,一人管理底片資料,還有一個負責法律方面的事務。此外,佩恩還有一名專門負責沖洗印放黑白照片的技師;彩色片則交給專業店處理。

在使用相機方面,佩恩並不是“從一而終”。他根據不同的拍攝需要選用不同的相機,從135小型相機到8×10大底片的座機,一應俱全。

他常用的135相機是德國的萊卡相機,配有從廣角到長焦的全套鏡頭。但在具體拍攝時,佩恩更喜歡用長焦鏡頭。這也許是長焦鏡頭視角小、景深短,拍出的畫面簡潔、主體突出的緣故。而在120相機中,佩恩既有雙鏡頭反光的“祿萊”,也有單鏡頭反光的““哈蘇”。為了便於更換鏡頭,在實拍中,他經常使用哈蘇相機。

在進行時裝和商業廣告攝影時,佩恩常使用有毛玻璃聚焦屏的大底片相機,如:“迪亞多爾夫”。此外,他常用的還有一台“格雷弗萊克斯”(Graflex),這是一台可拍大底片的單反相機。

佩恩常用的彩色片,主要是“愛泰康”和“柯達康”這兩種彩色反轉片。在黑白方面,他備有從ISO25微粒片到ISO400高速片的各種感二度的膠片。在彩色與黑白之間,佩恩更偏愛黑白。他認為“黑白片在各方面都優於彩色片”;他說:“從來沒有看到過一張真正偉大的彩色照片”,“每當想到那些不朽的攝影作品時,腦袋裏立刻湧現出的形象全都是黑白的”。
歐文•佩恩生平概要

1917年 生於新澤西的普蘭菲爾德(Plainfied,New Jersey).
1934—1938年(17—21歲) 在費城博物館所辦的工藝美術學校學習美術設計,導師為A波洛多維奇。
1938—1940年(21—23歲) 在紐約當自由美術設計師。
1940—1941年(23—24歲) 為紐約一家百貨公司搞廣告設計。
1941—1942年(24—25歲) 到美國南部及墨西哥旅行。
1943年(26歲) 應亞歷山大•利伯曼之邀,參加時裝雜誌《Vogue》的工作,起初任利伯曼助手,後任攝影師,在任期內拍攝了166個封面。
1948年(3歲) 到秘魯的利瑪為《Vogue》拍攝時裝。後到庫茲科拍攝專題照片。
1949—1950年(32—33歲) 開始拍攝女性人體,但當時沒有面世條件,直到1980年才在紐約的萬寶路畫廊展出。
1950年(33歲) 到巴黎拍攝女性時裝。在巴黎、倫敦和紐約拍攝“小商小販”系列照片,直到1951年。
1960年(43歲) 出版《儲存的瞬間》(Moments Preserved),由A•利伯曼撰寫序言。
1963年(46歲) 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為他組織了一個小型巡迴展,但並未在紐約展出。
1967年(50歲) 開始為《Vogue》拍攝持續了7年的花卉系列照片。從本年開始拍攝各色人種服飾系列照片直至1971年。
1974年(50歲) 出版《小房間裏的世界》(Worlds in a Small Room),內容為各色人種的服飾照片。
1975年(58歲) 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為他舉辦《歐文佩恩近作展》,展出了佩恩於1972年拍攝的“煙頭煙屁”鉑金照片。同年,義大利都靈一家畫廊也展出了佩恩的鉑金照片。
1977年(60歲) 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展出了他的街頭雜物鉑金照片。同年紐約萬寶路畫廊展出了他1947年至1975年間攝製的鉑金照片。《1909—39年間巴黎創造性服裝》畫冊出版。
1980年(63歲) 紐約萬寶路畫廊展出他1949—1950年間拍攝的裸女。《花卉》影集出版。
1982年(65歲) 紐約萬寶路畫廊展出《歐文佩恩1979—1980年的靜物攝影》。
1984年(67歲) 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舉辦由168幅照片組成的個人回顧展《歐文佩恩》。同時出版由約翰•沙可夫斯基編著的同名畫冊。
1985年(68歲) 中斷了40年以後,佩恩又開始畫畫。
1988年(71歲) 拍攝出版了一本日本三宅一生所設計的新潮服裝專集。
1989年(72歲) 紐約Pace/MacGill畫廊展出佩恩於1986年在布拉格拍攝的野獸頭骨。
1990年(73歲) 美國藝術國立博物館和國家肖像畫廊聯合在華盛頓展出《歐文佩恩的大師肖像》。紐約Pace/MacGill畫廊展出佩恩於1948年至1971年間拍攝的照片。亞曆桑納大學創造性攝影中心展出佩恩的鉑金照片。
1991年(74歲) 全面系統反映佩恩一生攝影


(二)理查.埃 夫 登 ( Richard Avedon )
理查.埃夫登於1923年5月15日在紐約市出生,父親為第二代俄羅斯猶太裔移民,在曼哈頓區經營服裝店,母親的娘家則從事製衣業。耳濡目染下,埃夫登少年時已愛閱讀時裝雜誌,而雜誌及報刊上的時裝照片更成為他自己房間的「牆紙」。
 1940年,只有17歲的埃夫登退學到一間攝影公司當跑腿;他兩年後加入美國海運公司的攝影部,獲父親送贈一部相機作為紀念他正式踏入社會工作的禮物。埃夫登在海運公司負責替海員拍攝證件相,曾獲安排拍攝失事船隻的殘骸,從中獲取不少拍攝心得。
 埃夫登曾與若干國際名模發展戀情,不過他的婚姻並不如意;他在1944年與藝名為Doe Avedon的專業模特兒多爾卡絲結婚,五年後便離婚;1951娶伊夫琳為妻,不久後又再離婚。
 晚年的埃夫登在1993年推出自傳式個人作品集《自傳》(Autobiography),內容並非如預期般是其攝影職業生涯的總結,而是一些時裝、人物、家庭及新聞照片,當中包括埃夫登父親、繼母、兩名妻子、兒子及孫兒的留影。
世界痛失最傑出攝影師

一代天才埃夫登病逝

【 明 報 專 訊 】 曾 為 瑪 麗 蓮 夢 露 留 下 性 感 倩 影 、 讓 差 利 卓 別靈 的 詼 諧 形 象 永 存 人 間 的 20 世 紀 人 物 攝 影 大 師 、 被 譽 為 全球 最 傑 出 攝 影 師 的 美 國 攝 影 名 家 埃 夫 登 ( Richard Avedon ) , 在 拍 攝 時 腦 出 血 入 院 ,在 得 州 一 醫 院 去 世 ,享 年 81 歲 。

埃 夫 登 去 世 前 仍 為 《 紐 約 客 》 雜 誌 工 作 , 該 刊 編 輯 雷 姆 尼克 說 ﹕ 「 我 們 損 失 了 過 去半 世 紀 其 中 一 位 傑 出 的 影 像 大師 。 」 法 國 文 化 部 長 瓦 布 爾 亦 發 出 聲 明 , 稱 世 界 失 去了「 一 代 最 天 才 攝 影 大 師 」 。 他 讚 揚 埃 夫 登 「 藝 術 風 格 大 膽創 新 」 , 「 改 變 了 攝 影 史」 。

全 球 最 高 薪 攝 影 師

蜚 聲 國 際 的 埃 夫 登 早 在 1958 年 就 被 《 大 眾 攝 影 》 評 選 為 世 界十 大 傑 出 攝 影 師 。 1994 年 更 獲 《 美 國 攝 影 》 雜 誌 選 為 全 球 百大 攝 影 師 之 首 。

埃 夫 登 擅 長 拍 攝 人 物 黑 白 照 。 他 拍 攝 的 模 特 兒 、 演 員 、 音樂 家 等 人 物 照 片 , 均 呈 現其 強 烈 個 人 風 格 。 他 曾 為 瑪 麗 蓮夢 露 、 差 利 卓 別 靈 、 碧 姬 巴 鐸 及 前 美 國 總 統 艾 森 豪威 爾 等名 人 拍 照 , 更 難 得 的 是 他 永 不 言 退 , 在 近 期 仍 曾 為 民 主 黨總 統 候 選 人 克 裏 的 妻子 特 雷 莎 拍 照 刊 於 《 紐 約 客 》 。

1959 年 , 埃 夫 登 與 另 一 攝 影 名 家 卡 波 特 ( Truman Capote ) 合 作出 版 《 Observations 》 畫 集 , 收 錄 20 世 紀 知 名 人 物 如 畫 家 畢 加索 、 美 國 原 子 能 物 理 學 家奧 本 海 默 ( J. Robert Oppenheimer ) 等的 照 片 。 在 70 及 80 年 代 , 他 替 時 尚 雜 誌《 Vogue 》 拍 攝 時 裝及 名 人 照 片 。 1992 年 , 他 轉 投 著 名 文 化 雜 誌 《 紐 約 客 》 並 任職至 上 周 去 世 。

故 事 化 作 《 甜 姐 兒 》 永 不 言 退

他 集 攝 影 師 、 藝 術 家 及 攝 影 記 者 於 一 身 , 是 全 球 最 高 薪 攝影 師 。 1994 年 , 惠 特 尼 博物 館 為 他 入 行 50 周 年 舉 辦 作 品 回 顧展 。 紐 約 大 都 會 博 物 館 在 2002 到 03 年 間 , 亦 曾展 出 他 的 作品 。 《 美 國 攝 影 》 雜 誌 編 輯 朔 瑙 爾 指 出 ﹕ 「 埃 夫 登 運 用 相機 的 技 巧 無 人 能及 , 每 次 他 拍 照 , 都 像 是 重 新 發 現 攝 影 的魔 法 一 樣 。 他 的 作 品 表 現 出 的 精 緻 和 力 量, 使 我 們 像 小 孩似 的 目 不 轉 睛 凝 視 他 的 作 品 。 」

由 於 他 的 名 聲 與 繽 紛 多 采 的 事 業 , 吸 引 荷 李 活 以 之 為 藍本 , 攝 製 成 1957 年 由 佛 烈 雅 士 提 、 柯 德 莉 夏 萍 擔 綱 的 音 樂 劇 《 甜 姐 兒 》 。

引領時尚攝影

鍾情黑白特寫照

【 明 報 專 訊 】 埃 夫 登 是 一 名 革 命 性 的 攝 影 師 , 把 時 尚 攝 影這 門 學 問 昇 華 成 一 種 美 學, 以 其 懾 人 的 鏡 頭 捧 紅 了 仙 蒂 歌羅 馥 和 娜 奧 美 金 寶 , 造 就 了 一 代 國 際 超 級 名 模 , 但他 坦 言最 享 受 的 還 是 拍 攝 黑 白 特 寫 照 , 以 細 膩 甚 至 不 留 情 面 的 手法 把 人 物 呈 現 出 來 ,並 以 此 晉 身 藝 術 殿 堂 。 他 曾 說 ﹕ 「 時尚 ( 攝 影 ) 是 我 的 謀 生 工 具 ﹔ 我 絕 沒 有 譏 諷 之意 , 我 喜 歡 以這 種 方 式 謀 生 。 但 我 拍 攝 特 寫 照 時 , 則 發 掘 到 更 深 層 次 的快 樂 。 」

捧 紅 名 模 仙 蒂 金 寶

埃 夫 登 幾 乎 非 名 人 不 拍 , 捧 紅 一 班 名 人 , 而 其 活 潑 和 引 人遐 想 的 攝 影 手 法 , 更 使 時裝 業 成 為 一 個 總 值 數 以 億 元 的 超級 大 生 意 。 他 在 時 尚 攝 影 史 上 的 一 大 突 破 , 在 於 引入 宏 麗的 佈 景 , 代 表 作 有 美 國 太 空 總 署 發 射 台 和 埃 及 金 字 塔 群 。50 年 代 的 名 模 帕 克 (Suzy Parker) 讚 道 ﹕ 「 埃 夫 登 是 業 內 最 棒的 , 因 他 明 白 模 特 兒 不 只 是 『 衣 架 』 。」 埃 夫 登 曾 在 1959 年為 她 拍 攝 一 幅 比 堅 尼 泳 照 , 帶 動 全 球 比 堅 尼 熱 潮 。
埃 夫 登 拍 人 物 特 寫 極 出 色 。 他 替 舞 蹈 家 努 列 耶 夫 拍 照 , 拍的 是 他 的 一 隻 腳 ﹔ 他 鏡 頭下 的 影 星 金 絲 基 , 是 蟒 蛇 纏 身 ﹔他 拍 瑪 麗 蓮 夢 露 , 則 拍 出 了 她 的 特 殊 傷 感 和 出 人 意表 的 深度 。 他 道 ﹕ 「 特 寫 並 不 是 臨 摹 。 在 把 情 感 或 事 實 轉 化 成 照片 的 那 一 刻 , 它 就 不再 是 事 實 , 而 是 觀 感 。 」 《 時 代 》 週刊 評 論 員 拉 卡 約 曾 這 樣 品 評 其 人 物 特 寫 黑 白 照 ﹕ 「 效 果 可以 是 相 當 冷 酷 ﹕ 每 一 條 皺 紋 、 每 一 塊 下 垂 的 肌 膚 都 被 突 顯出 來 , 即 使 最 具權 勢 的 富 豪 , 看 來 也 只 不 過 是 個 會 衰 敗 的臭 皮 囊 罷 了 。 」

(三)史蒂文•梅塞爾(Steven Meisel)
總的來說,時裝攝影類似於報導攝影也好,類似於電影劇照也好,都是與其他視覺藝術的交流和橫渡,這樣的時裝攝影抓住了攝影的本質——紀實性,無疑是拓寬了時裝攝影的表現形式。當代的時裝攝影師除了積極地運用紀實性的攝影語言,還運用光影,色彩等藝術性的攝影語言進行創作,用4×5或8×10大型座機自身的特點拍攝時裝攝影,使這種時裝攝影呈現純影像的表現趨勢。在這一領域中表現地較為突出的是美國時裝攝影師 史蒂文•梅塞爾(Steven Meisel)。
  Steven Meisel是當今時尚界風頭最勁的時裝攝影師之一,最早師承理查•艾夫登(Ricard Avden),擅長多變、豐富的時裝攝影表現手法。現在他同時為義大利版的《VOGUE》和美國版的《VOGUE》拍時裝故事,在為《VOGUE》雜誌中藝術性最強的義大利版的拍攝中,Meisel能夠充分利用影調、虛實、色彩等極其個人化的表現方式來呼應雜誌整體的高品味,而對於強調實用性,大眾性的美國版《VOGUE》,Meisel則以一種簡潔,明快、通俗的風格拍攝照片。如果單從義大利版的《VOGUE》中觀察Meisel的風格,可看出他對時裝攝影的純影像的語言把握得很透。以下則就Meisel在義大利版的《VOGUE》中拍的時裝故事來探討純影像語言在時裝攝影中的運用。
  在組照“A Cut Above”中(圖8),Meisel用垂地的幕布佈置出一個半封閉的空間,模特以各種姿勢躺在幕布前的空地上。幕布、地面和模特的衣著的色彩構成大塊對比或近似的色彩,使畫面呈現出簡潔、華麗且略為詭異的氛圍,使人不由想起美國導演大衛•林奇(David Lynch)(注釋三)在電影《雙峰鎮——與火同行》中的邪教場景的佈置,是否Meisel受了林奇的啟發就不得而知了。在同樣以色彩取勝的“極致時尚” (Extreme Fashion)之中,Meisel選擇了一些破舊的傢俱搭成背景,背景和模特衣著的色彩都是一致的暖黃調,再加上燈光的低色溫的運用,使畫面形成一種黃綠的金屬色澤,從而使那些晚裝風格的時裝更顯奢華。
  Meiel除了對色彩這一基本的攝影語言的純熟運用之外,還是一個捕捉光影的大師。在組片“在寂靜的晚上”(In Still of Night)中(圖9),Meisel營造出一種夜間暖調燈光的氣氛,主要用逆光,側光和側逆光等富於含蓄、隱秘味道的光位,描繪了女主角在和男人作一個似乎和錢有關的交易的故事,同樣是拍晚宴的禮服,在這種極富塑造力的光線的主導下,整個照片更加神秘和性感。同時,Meisel也很注重現場光在時裝照片中的運用。在時裝故事“紐約的Staten島”(Staten Island,New York)中(圖10),Meisel把背景設在一座建築裏的空曠房間裏。這個房間有幾個寬大的窗戶,採光很好,在這室內自然光下,兩名女子和一名男子在上演一場無聲戲劇。成直角的兩面牆上各有一扇大窗戶,使模特身上的主光和輔光的關係成為可能。比如模特距一個窗戶近些的話,這個窗邊的光線則成為主光,與其成直角的窗戶的光線則變為輔光,這種不加人為調控的光線更為自然諧調,使照片呈現唯美的風格。再者,由於窗戶的存在,使室內和窗外亮度反差很大, Meisel把曝光略為加大,一方面使室內的影調明亮些,另一方面,索性讓窗外曝光過度而產生光暈,反而使照片平添了幾分朦朧虛渺的神秘之感。也許這就是藝術和現實的一點距離吧。而正因這一點點的距離,Meisel使商業的時裝照片上升為藝術。
  Steven Meisel除了對攝影的色彩,光影的純熟運用外,也熱衷於探索攝影器材本身對豐富時裝攝影語言的可能性。在時裝故事“新的幻想”(LA Sequel new Fantasy)(圖11),Meisel用廣角鏡頭拍攝飾品。他選擇有粗獷岩石的戶外自然界為背景,在正午直射的陽光下,用超廣角鏡頭對準模特的身體局部近攝,如帶項鏈的頸部,帶戒指的手臂等等。在明暗十分明顯又變形的人體的襯托下,這些首飾一改平時的華貴,嬌嫩之感,使照片表現出前所未有的大氣勢來,這實在是可以歸功於Meisel選擇鏡頭的慧思吧。在另外一組照片“Mirror, Mirror of the wall”中(圖12),Meisel借用童話《白雪公主》中的經典臺詞,來表現一個在鏡前審視自己的女子的時尚形象。在這組照片的絕大多數中, Meisel只在照片中攝下了一面牆上的鏡子裏模特的形象,而沒有拍下應存在的攝影師本人。這就是運用了技術相機中的鏡頭偏移技術。在135、120相機的拍攝條件下,拍攝者只有在鏡前才能看到鏡中形象,而拍攝者則不可避免的被鏡子照上,但是,用4×5或8×10技術相機拍攝,則可用鏡頭的平移避開被攝者,從而產生一種審美上的趣味。總的來說,Meisel在運用攝影的藝術性語言方面是非常成功的,他的多變的風格使他形成了自身的面貌,同時也是在商業上大受歡迎的一個典範。

參考資料
http://www.jingqi.com/book/F74A38F9/E727/4AB2/9890/E04002E6E17A.html

來源:
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id=1205080818702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er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