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弟我剛好也有讀過這本書「查令十字路84號」,回味一下
,想起自己也曾因為讀到某位作者,或是朋友寫的東西而感
動。
作者 ∕張大虹
有人說,因著科技的發達,現在進入了影像的時代。中小學生留戀的漫畫是影像,電玩及網路是影像,普遍率很高的手機開始影像化,更不用說現代人主要的消遣-- --看電視。我認識一位朋友,他蒐集了上千片的 VCD,說是留給他小孩的。他認為小孩子能藉著觀賞光碟,大量且迅速的累積知識。這個觀點是速食文化下的產物,對一個人的人文素養幫助不大。從近幾年的的一般觀察探討中,看到學生的文字能力越來越差。雖然沒有文盲,但文字表達普變的不足,離文盲的概念相去不遠了。
我們不能要求每個人的書寫能力都很強,但如果一個公開發表的文章,至少要有一定的文字表達水平。近來有些人對E世代的一些網路文學,大加批判,認為既缺乏文意結構,又無詞藻之美,常不知道自己在寫些什麼。其實,網路文學是用短小輕薄,速戰速決的寫作方式,以適合網路閱讀的習性。同樣用鍵盤,應該可打出純文學水準的書寫;但影像思考方式阻礙了深入的功夫。或許,所謂的網路文學,除了銀幕上呈現出「數位文字」外,其他與藝術概念的文學毫無關係吧!網路文學是用視神經去讀的,平面的藝術性文學是用腦細胞去讀的。
相信即使在E世代中,仍是有許多動筆的人,也有許多讀大量文字書的人。紙張上的文字,對人眼睛的親和力,仍然遠勝於螢幕上的文字。傳統書籍在手上的感覺,也不同於一片電子書。電子書只會顯出它傲慢的體積及冷光的快速,一般書籍卻可讓人體會到它的用心及溫暖。
最近讀了「查令十字路84號」,感到身處「讀」和「書」之中是件何等幸福且奇妙的事。這是一位住在美國紐約的讀書人和一處位於英國倫敦的老書店之間的故事,所令人驚歎的:書信來往也能建構起一個長達二十年的真實故事。「紐約讀書人」有個奇怪但合理的購書觀:沒有看過的書絕不去買它。因此她從一份目錄上得知倫敦查令十字路84號這間書店後,就開始向他們郵購書籍-----這是因「馬克&柯恩書店」願意幫讀者服務蒐集其所需的舊書。展書而讀:我認識了好些傑出的作者及其作品,恨不得立即能飽覽一番;我彷彿拿到了裝楨精美的小牛皮封面古書,愛不釋手;我又聞到了火腿和雞蛋所散發出的人情溫馨香味,直想分杯羹;我的情緒也隨著他們的悲歡離合而起伏不定。書店的職員都很喜歡讀這位「美國人」的來信,因為信中的文字生動有趣並饒富感情。「查令十字路84號」的文字書寫,呈現了歷史紀錄、閱讀風貌、文學藝術、心靈交會、生命熱情,真是豐富的達到文字多功能效果。
不論「讀」或「寫」,往往都是漫長而寂寞的旅程。只有對文字產生熱情,才能有動力走在文字的隊伍中。
來源:
http://www.fhl.net/main/reading/reading542272.html
- May 17 Tue 2005 17:07
◆走在文字的隊伍中◆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