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聯合新聞網 記者林巧雁/台北報導】

根據師大教授一份非正式調查研究,各國父母與小孩之間的理財觀大相逕庭,也影響下一代對錢的處理態度,有趣的是,也反映出東西方文化的個性差異,比如歐美人擅主導、日韓擅協調、中國人則擅長於察言觀色。

歐美父母通常定期給小孩零用錢,因此歐美人提早學習金錢知識、經濟獨立,個性上也較具有主導能力;日本與韓國父母給零用錢都是與小孩經過協議,因此長大的日本人與韓國人協調能力比其他民族強;中國大陸與台灣的父母對小孩零用錢則是沒有章法,想給就給,因此養成中國人從小察言觀色,懂得知道什麼情況比較可能有零用錢。

美國人經常以「馬鈴薯與肉汁」的遊戲,教導小朋友分辨什麼是「需要」與「想要」。

馬鈴薯對美國人而言,猶如中國人的米飯,是每餐必須的,就是「需要」,而肉汁是為了讓馬鈴薯更可口,但不是需要,是「想要」。舉例來說,書包就是馬鈴薯,是「需要」,書包上的裝飾品就是「肉汁」,是「想要」,如果把錢都花在肉汁上,去買一些不必要的裝飾品,「需要」的馬鈴薯—書包卻買不起,就是錯誤的觀念。

匯豐行銷副總裁蘇珍儀從兒子小學一年級起,每天給他10元零用錢,兒子一開始非常興奮,一天打好幾十通電話問媽媽可不可以買這個、買那個,蘇珍儀則是告訴兒子,要想清楚是不是真的想買便宜的小東西,如果買了,就沒錢買另一個更貴的東西。

她說:「給兒子零用錢,主要希望培養他抑制慾望的衝動。」有次兒子練琴偷懶,蘇珍儀還利用零用錢減半的手段讓兒子乖乖就範。

恆兆文化總編輯鄭花束則是親自帶小孩去存錢,教他們分辨郵局與銀行的不同,她告訴小孩,郵局可以存小額的金錢,風險低,利息也低;銀行開戶卻要超過100元,門檻較高,風險高,但利息也高,然後讓小孩自己決定要把錢存在郵局或銀行

來源:
http://tw.news.yahoo.com/050425/15/1ql2s.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er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